王红卫:“深耕精作”育青葱

2021-05-23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第六届青葱计划于今年3月18日开营,目前进展顺利。用青葱计划理事长和青葱计划2.0规则的制定者之一,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王红卫的话总结:“虽然因为疫情,今年青葱计划比往年延后了两个月左右,但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


从将近500人报名,到框定30强,再通过线上面试选出20强,之后经过复选面试,剩下10强接受剧本工坊、导演训练营进一步的辅导。6月2日,青葱计划将进入创投会阶段,决出最后5强,获得国家电影局百万扶持金。


微信图片_20210524105020.jpg


主动调整程序 提升可看性


王红卫介绍,通过对前5届青葱计划的经验总结,也为了应对现在青年导演代际成分的变化和电影市场的变化,本届青葱计划做出了一些主动的调整。


首先是入围人数从30强缩到了20强,其次,复选程序也做了相应改变:以前30强分为3个组,每个组分别评选;今年只有一个组,评选时更统一和精准,不用在3个组之间横向平衡。评选方式也有了改变,以往每个组会有一位编剧、一位导演、一位制片人进行复选面试,但本届将制片人这一关提到前头,由5位制片人进行复选,一方面希望避免编剧和导演的个人偏好,另一方面是考虑到项目毕竟要进入产业,所以先让制片人用选项目的眼光去判断,从20个项目里选出10个,再进入剧本工坊,由编剧老师对剧本进行专业和针对性的指导;剧本工坊之后,再进入导演训练营。如此一来,编剧和导演的作用更集中体现在选出项目之后的深度辅导和帮助,层次更分明,每个关口的目标更明确。


微信图片_20210524105034.jpg


“程序调整背后的客观原因,是后疫情时代的电影市场面临着比之前更艰难的形势,同时,由于之前5年市场上针对青年导演的创投项目比较多,所以可能导致接下来市场反响不太大、大众接受度不太高的片子也比较多。”王红卫说:“经过程序调整后,这一届青葱计划选出的10强项目,不管文艺片还是类型片,甚至纯艺术片,未来它的可看性、对观众和市场的友好度都比往届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国内其他青年导演的创投项目也相对更高。这是本届青葱计划最大的变化。”


在他看来,虽然此前青葱计划的影片大部分都是文艺片,但是通过项目筛选、辅导和扶持,这些文艺片未来能够呈现出与其他更趋向于小众化的影片不同的面貌,是观众能够欣赏、理解的,其传播力和美誉度会得到提升。王红卫讲道:“这些青年导演在这部片子的经验之下,有更多的可能未来去承担主流电影接班梯队的任务。”


影片质量提上来,让青年导演“活下去”


“目前青葱计划已经进入应该在质量上提升,而不是在数量上铺张的阶段。”王红卫说,“深耕精作”“向下扎根”以及提升青年导演电影的质量,都是第六届青葱计划的鲜明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青葱计划如今在业内已经颇具影响力。从第六届也就是2.0时代开始,青葱计划从入围、筛选、辅导等步骤,全方位提升项目的市场接受度和找到投资的概率,希望一年内本届5强全部开机。


这几年,重视培养青年导演已经成为业界普遍共识。青葱计划举办的几年间,业内外有越来越多人和单位热衷从事青年导演的扶持工作,直至疫情前,全国平均每个月都有两三个电影创投会。“但是有意识、有声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怎么做以及下多大工夫去做。目前举办的相关活动虽然层出不穷,但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嫌,放在活动的宣传、打造知名度上的精力比较多,但放在项目的进一步孵化、扶上马送一程的精力比较少。甚至有一些单位做创投的态度是比较草率的,还有一些单位以这种方式收割项目,造成拔苗助长的不良后果。”


微信图片_20210524105038.jpg


王红卫强调青葱计划和其他电影节的创投板块、一些地方政府背书的创投项目以及一些民营公司做的创投计划截然不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是民间组织社会团体、非营利性机构,发起和组织活动不寻求商业利益。我们就做个领头的,不只把这个活动做成一个宣传攻势、一种呼吁,更重要的是把一个个项目真正带出来。”


所谓“深耕精作”,除了前述青葱计划在程序上的改变,还有内容方面的深化、精细化和有效扩充。比如本届加强了对学员培训阶段的交流和分享。王红卫介绍,今年邀请了比往年数量翻倍的导师和影片。在导演训练营结束之后,会有10位和青葱计划10强年龄相仿的导演,带着10部各自的影片跟学员见面、切磋。这些影片有的是处女作,有的是第二部。这样的交流是切近、务实的。大家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处于基本相同的创作阶段,可能对学员怎样做好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有比较切实的帮助。


这是王红卫独具匠心的安排。他说,因为疫情期间影院停业,目前积压了一批摄制完成后未及公映的影片。一旦公映,来自网友、普通观众,甚至一些业内前辈的声音就会纷至沓来,可能会让学员无所适从。但现在让他们去看刚出炉的影片,所有的判断都来自自己,可以直接跟导演交流,这是最接近于他们自己去创作一部影片的状态,“这样的交流,比请一些大腕导演跟学员们泛泛而论地交流更加实际。”


为此,王红卫希望业内有时间有心力的人们,也能不遗余力地帮助青葱计划5强和10强把影片的质量提上来,“让青年导演‘活下去’”,“不仅帮助他们拍出第一部处女作,更重要的是拍出来之后,有人看到、有人知道、有人点赞。”


至于“向下扎根”,指的是青葱计划更多地从影片的内容和创作层面,对青年导演进行引导和帮助,倡导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向上生长的力量。王红卫表示,青葱计划并不谋求在电影界之外声名远扬,不希望做根底很浅却枝繁叶茂的杂草,而希望是偶露峥嵘、潜藏深厚的冰山,“相比于青葱计划知名度的提升,我们更关注的是它是否切实地提升了青年导演的处女作的质量,以及保证了影片的成活率。我更希望它有一个深广庞大的根系,地表之上的这根葱,露出多少算多少。”


走到第六届,青葱计划与青年导演彼此成就,一起成长。未来,“青葱计划”的路将越走越宽,与青年导演一起追梦,开启3.0时代、4.0时代。


一线导师资源的切实帮助


本届青葱计划有将近500人报名,人数跟去年持平。王红卫表示,这个数字多年来基本恒定。他认为,艺术类招生或者人才选拔中,有一个神奇的“分母再大,分子恒定”原理。他举了个例子,“我们觉得每年可以进入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的好苗子,都是十几个人,没有变过。现在的标准并没有水涨船高。”青葱计划的选拔也体现了这个规律:无论每年报名人数多寡,好项目也只有二三十个。前5届的经验、电影市场的变化以及“分母再大,分子恒定”原理的启发,使得青葱计划做出了“深耕精作”的程序升级,今年增加的线上面试,便是青葱计划实现“深耕精作”的诸多步骤之一。以往初审是通过青年导演提交的履历、执导的短片以及自己影像的自我陈述等进行遴选。今年因为入围人数将从30缩减到20,慎重起见,先框定了30个人进入网络面试的名单,30进20是通过线上面试遴选的,通过“云”端交流,青年导演解答评审导师对于他们项目的疑问,并向评审导师阐述他们对项目更进一步的想法。这样就使30进20的选拔告别了猜和赌,节省了双方的精力和时间。王红卫表示,以后青葱计划可能还会继续采用这种已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方式。


微信图片_20210524105041.jpg


筛选、辅导、参与创投会、决出五强,为什么经历青葱计划这一系列步骤之后,一些青年导演能够实现“脱胎换骨”的快速成长呢?


“说‘脱胎换骨’有点夸张,但可能确实有青年导演会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王红卫指出,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青葱计划的剧本工坊和导演训练营两道程序需要的时间相较其他同类活动,比如电影节的创投板块,要长得多,更是因为学员在青葱计划接触到了头部资源、一线创作者,这是他们参加青葱计划获得的最难得的机会。每位学员带着一个自己写的电影剧本参加青葱计划,此前他面临的最大难题可能是无法接触到这个行业真正一线的、有经验的创作者,去给他的剧本提意见。青葱计划请到的都是有热情有成就的、业内公认的好编剧,类似于项目如果不经过青葱,直接进入产业,公司替他请了一位剧本总监,而且可能是业内的头部项目才能请到的。他们帮助学员改剧本,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本问题,如果学员能够跳出自我,善于聆听、勇于尝试、长于重建,就能从场景、人物、对白等方面将剧本打造得更加精练完美,为后期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青葱计划还设有短片拍摄环节,学员会获得资金拍摄两个短片,一个是命题短片,一个是创投短片。拍摄完成后,他们会带着这两支短片进入导演训练营,导演导师会观看、分析学员既往的作品和这两个短片,针对其进行影像实现时可能会有的长处和短板,给出他的意见。


所以,青葱计划请到的编剧和导演与学员的交流和指导,并非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针对学员的项目有的放矢。王红卫表示,业内有些项目虽然有大导演担任监制,但其实他做的工作也不会更多,“等于项目还没有公司认领的时候,青葱计划提前给青年导演找了剧本总监和影片监制,受到了比较好的辅导。有些编剧和导演会跟到最后成片,有些可能在青葱计划结束后就撤出。但是这些辅导、指点的痕迹和优势,都会保存在项目里。”


通过专业导师对学员进行有的放矢的专业化指导,青葱计划为学员们的长片项目带来了切实的支持与帮助。


最难的是选“扛旗”之人与深孚众望的导师


青葱计划的执行难点,只有一个:选人。


但这里的“选人”并非选可造之材,而是选青葱计划主席和剧本导师、导演导师。


有成绩斐然的作品,有深孚众望的影响力,有跃跃欲试的愿望,有助人为乐的能力——寻找满足这4个条件的人,就是王红卫他们每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前5届每年的导师都不重复,但从今年开始,无论剧本工坊还是导演训练营,都有导师再次回归。


微信图片_20210524105044.jpg


去年11月26日,厦门,著名导演管虎从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手里接过一束精美的大葱,继历届主席冯小刚、贾樟柯、张艺谋、谢飞、宁浩之后,官宣担任第六届青葱计划主席。


每届青葱计划主席都要承担礼仪性工作和实际性工作两部分责任。王红卫将礼仪性工作称为“扛旗”,就是要以著名导演的成就和影响力,提升青葱计划的公信力,加强对青年导演的感召度,“这是所有青葱计划主席自然而然的职责”。与此同时,本届青葱计划主席管虎还担任了导演训练营的导师,用更多自己的经验帮助青年导演们。而他在本届青葱计划的又一高光时刻,是颁奖仪式上,作为主席给5强颁奖。


推动青年导演特点和行业需求对接,帮助长片处女作顺利完成


在王红卫看来,现在的青年导演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呈现出“80后”向“90后”的迭代,身上烙着时代的印记;二是他们都有着超卓的视听能力。今年青葱计划20强和10强依然如此。青葱计划要做的,其实主要是帮助青年导演用他们的特点迅速和行业需求进行对接,完成这种转化。


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在不停地翻转,当下电影行业往往对青年导演将信将疑,不敢把中等以上体量的项目交给一个青年导演;但有时候一些公司又会盲目草率地启用基本能力尚有待加强的新导演,导致项目连连败北,青年导演也会损兵折将,从此未来渺茫。


“核心的问题,我一直认为是应该提升专业度。这是电影行业从公司层面、从上游、从老一代电影人就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相当的专业度,才不会惧怕把某些项目交给青年导演。”王红卫认为,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不是药神》和导演文牧野,“当时这是个中上量级的项目,投资七八千万起步,为什么敢给文牧野这个没有拍过长片的导演?因为专业度可以避免赌错盘、押错宝。”相反,如果专业度不够,把项目交给还没有拍摄长片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成长的年轻人,那就会失败或者错配。


“所谓因材施教,事实上难点和任务应该交给行业。”王红卫表示,专业度的问题,需要业界同仁以及业内各个环节的制作公司共同发力来解决。而青葱计划的运营方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作为行业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都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对青葱计划5强、10强,进行更精准的后续帮助与扶持。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自1992年成立迄今,已有正式会员300余名,包括一批著名电影导演以及一批新生代导演,逐步成为中国电影导演最具凝聚力的“家”。这里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导演和工作人员,对行业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王红卫表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可以帮青葱计划5强、10强等可能已经被市场看中、决定投资的项目,挑选最有可能把项目做出来以及做好的公司,“我们能够帮助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找到一个好的适合他的公司,把他的项目与业内资源进行嫁接,给予从融资到上映的全流程帮助,让他可以顺利完成自己的长片处女作。我们责无旁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