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李前宽导演 | 宏大叙事与史诗经典的重要塑造者

2021-08-12

8月12日,据长春电影集团消息,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第八届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影协名誉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导演李前宽于浙江宁波慈溪因病逝世,享年80岁。


微信图片_20210816171427.jpg


李前宽导演1941年生于大连,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后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在超过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李前宽与夫人肖桂云联合执导过多部经典影片,代表作有《佩剑将军》《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等。


其中,《开国大典》曾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决战之后》曾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项提名。《重庆谈判》则获得“华表杯”政府优秀影片奖、第1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影片奖等诸多奖项。


同时,李前宽导演还曾担任过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第四任中国电影基金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荣誉主席,中国电影基金会总顾问等职。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时他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除此之外,李前宽导演在晚年期间,也曾建言献策建立电影频道和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及国务院出台“关于繁荣中国电影产业的十项措施”〔国字2010.九号文件〕,并多次担任国内外电影节评委和主席,推进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繁荣中国电影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


作为中国影坛第四代导演中的重要人物,李前宽导演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严谨的艺术态度投身于电影创作中,拍出了一部又一部主旋律电影佳作,达到了历史真实性和电影艺术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尤其是《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这三部主旋律系列代表作,李前宽导演以一种庄严的时代使命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地、由衷地并一以贯之地与时代同呼吸共脉搏。


他总是擅长于发现最能恰当地构成重大“历史性冲突”的情境,并将人所共知的史实提升到史诗化的审美层面,从而实现对巨大历史容量的开掘和概括;其史诗作品中所揭示的思想,不是外在于历史形象的某种刻板的政治说教,而是一种对历史的审美凝视、审美体察和审美熔铸;其史诗性作品的打造,不但在历史的和美学的双重坐标上标识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也为中国电影留下了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珍贵经验。


李前宽导演既是受人尊重和热爱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领军人。他用艺术的手段真实记录了共和国成长画卷中的重要历史时刻,给影坛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视觉文化遗产,并为中国电影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的不幸逝世无疑是中国电影的重大损失。


逝者安息,精神永存。今日我们特别刊发本篇文章,以李前宽导演最为重要的三部代表作品《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为例,主要分析其创作手法及艺术风格。在向李前宽导演致敬的同时,也希望中国电影人能够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为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开创宏大叙事的新经典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进程急剧变化,随着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传统的历史观念、文化观念、艺术观念略显式微,如何在当代社会进程中,让历史胜利者的荣光再次点燃人们的豪情和希望,让英雄和伟人的名字重新得到大众的认同,成为当时整个社会最为迫切的时代需要。而在此期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投拍,张笑天编剧,李前宽、肖桂云联合导演,古月、孙飞虎等人主演的《开国大典》,即作为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和我党领导魄力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历史的宏大叙事及其影响上提供了经典范例。


微信图片_20210816171433.jpg


影片以俯瞰历史的角度选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胜利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这一重大历史时期,横向展开全景式的描述,以双线时而交织时而并行的叙事策略分别聚焦国共两党高层及其所领导的两大阵营,兼顾外在时局变化中的军事冲突和人物内在情绪及心理变化,将国共双方在争夺政权上的全方位较量、第三方国际阵营的风云变幻交织在一起,规模宏大,有机统一。全片既见胆略又见情采,不但历史意蕴坚实厚重,而且富于戏剧性和心理的张力,堪称为新中国经典巨制。


在创作该片时,李前宽、肖桂云这对“夫妻导演”先是从三年解放战争悲壮的历史行进中汲取灵感,但又敢于大胆舍弃诸多无关紧要的历史细节,而将镜头焦点紧紧地对准毛泽东、蒋介石这两个主要历史角色,从而在政治脸谱化之外重塑了毛和蒋这两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充分呈现出艺术家在把握历史人物上的风度。


微信图片_20210816171438.jpg

《开国大典》剧照


影片采用共时性结构以对比修辞的手法,描述了决战前夕共产党人在运筹帷幄中势不可挡的步伐和国民党领导无方、集团内讧、大势已去的颓然之势。比如毛泽东等领导人与西柏坡群众一起欢庆胜利;蒋介石在南京发布新年文告,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北平和平解放,蒋介石黯然下野,离开南京;美苏对国共态度的变化;毛泽东发布百万雄师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南京;而蒋介石最后一次拜别蒋母墓,悄然离开等。同时镜头也在对准前线、后方、国际阵营、双方将士、民主各党派人士时,凸显出在历史洪流中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保证这一核心主题。


198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电影《开国大典》陆续在全国各地上映,好评如潮,并创下了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电影票房17亿元的纪录。之后,该片一举囊括当年的金鸡奖、百花奖和政府优秀奖。而在中国香港,该片更是连续上映4个月,并获得了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十大名片奖。1997年,李前宽导演应邀参加在香港举行的海峡两岸导演联谊会的时候,一位曾经专门从台北赶往香港观看《开国大典》的导演见到李前宽时,激动得与他拉手称赞;中国台湾著名导演李行也说:“没想到大陆电影这么表现蒋介石;没想到在这部片子里知道这么多的历史知识;没想到大陆导演水平这么高,气魄这么大!”



塑造历史背面的新视角


《开国大典》之后,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李前宽、肖桂云突然将镜头从辉煌的天安门转向了高墙之后的监狱。他们将作家黄济人著名的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为电影《决战之后》,描述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一大批国民党高级战犯被押送到新中国的监狱“功德林”进行改造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816171442.jpg


这部影片以大开大合的概括力,透过历史的背面这一特殊视角来展开描绘,将镜头瞄准“功德林”这个相对封闭的叙事空间,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展开对人性深度的开掘,从而揭示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影片所刻画的我党对国民党战犯的灵魂改造,恰恰是当年国共两党、两种政治军事力量大决战的继续,展示了一种比战场角逐更显得严峻的心灵对峙的沉甸甸的历史份量。


影片以朴实无华却极具心理张力的笔墨,描写了杜聿明、黄维等从解放战争中败北的阶下囚,在“功德林”鲜为人知的一段生活,揭示了这群无不犯有可杀之罪的战犯由强制改造到自觉改造的真实心理过程。在创作该片时,李前宽、肖桂云导演以“静中取动”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时空交互映照,不止突破了“功德林”狭小封闭的空间,更有力地呈现出人物心理搏击的沉重份量。


微信图片_20210816171446.jpg

《决战之后》剧照


为了刻画第一主人公杜聿明的形象和性格,李前宽、肖桂云导演还与著名演员李法曾(饰演杜聿明)通力合作并达到一种艺术的默契,不但准确地捕捉到了杜聿明这一历史角色的儒将风度,更惟妙惟肖地塑造了杜聿明在国共决战的最后关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命运。


整部影片无疑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鲜的视角,启迪人们从国共两党、两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决战之后,再深化地进行一次更具深意的“战争之外的战争”的历史沉思。也正是这份历史沉思使得《决战之后》在1992年获得了政府优秀影片奖和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三项提名奖,并在海内外得到了不同受众的高度评价。



建构二元对立外的新人物


作为对建国历史和背景的一种回溯,拍摄史诗巨片《重庆谈判》,这是曾让李前宽导演魂牵梦萦、六神难安的一个夙愿。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多个电影制片厂都曾争夺过这个特殊题材,然而从1987年到1992年数年间,这个题材一直未能如愿开拍。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著名电影事业家陈荒煤先生就曾说道:“这部影片重点写谈判,没有强烈的动作,没有复杂的剧情,非常难写”。就在”苦恋“多年后,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才将导演此片的重任交付给李前宽、肖桂云、张夷非三人。


微信图片_20210816171449.jpg


但是在当时,由于各大电影制片厂纷纷投拍主旋律电影,纷至沓来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治人物的脸谱化、重复化倾向。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对历史伟人丰功伟绩和常人一面的表现,而要求更进一步地考究领袖之所以为领袖、伟人之所以为伟人的独特内涵。


因此,在这种前提下,电影《重庆谈判》便在毛泽东形象的塑造上采取了尽量廓除其庸俗化、程式化的手法,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张夷非转而把着力点用在展现毛泽东独特卓越的个性世界上——即重点突显伟大政治家的非凡气质、卓越智慧、英雄本色。


微信图片_20210816171452.jpg

《重庆谈判》剧照


影片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毛泽东的政治智慧、大家风度、出众口才、机智幽默,以及蒋介石的不凡气质、老谋深算、独断多疑、专横跋扈,成功地将毛泽东政治领袖的风采融入变动着的政治风云,同时也浓缩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特色,使影片独具匠心、富有传奇色彩。而影片也由此对观众形成了一种新鲜的艺术征服力量,使观众在惊喜和期待中寻找到强烈的共鸣点。


在《重庆谈判》这部电影中,李前宽、肖桂云两位导演对于历史的重构、对于史诗性的提炼,显然比《开国大典》和《决战之后》在审美创意上更富于底气、洞见和自信,并取得了卓见成效的艺术突破,呈现出艺术家在历史天地间驰骋的某种自由和大度。也正是这种其他电影导演无法企及的艺术塑造能力,让该片在1994年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第1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故事片奖,第二届长春国际电影节金杯奖等多个奖项的肯定。



结语


事实上,从1982年到2008年整30年间,李前宽与夫人肖桂云联合执导超过15部电影,除了最为著名的《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这三部代表作,这对“银幕伉俪”还一起联手拍摄过《佩剑将军》《甜女》《金戈铁马》《七七事变》《旭日惊雷》《红盖头》等作品。


微信图片_20210816171455.jpg


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李前宽与夫人肖桂云导演揽历史风云于电影镜头,或泼墨挥洒、大气如虹;或笔走细描、情酣意畅。在艺术形象里吞吐着一种气势磅礴的历史情义,重构了新中国具备磅礴生机的“当代历史镜像”;在电影美学境界的追求上,张扬着一种露胆披肝的“共和国情结”,显现出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独有的历史胸襟和气吞山河的中国风骨。


2019年,在接受《中国文艺评论》采访时,李前宽导演曾向记者说道:“作为新中国阳光下成长起来的电影人,我们这一代人对共和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将镜头聚焦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创造历史的人民呐喊,为引领人民走向光明的缔造者留下诗篇,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和责任。一个从事电影艺术创作的人,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本色情感,否则是拿不出体现国家意识和人民情怀的作品。如果把这称之为‘共和国情结’的话,那我的‘共和国情结’正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来体现的,这些作品又正好形成了一个‘共和国系列’,连缀起来刚好是我们中华民族近百年沧桑巨变的历史长卷。”


8月12日,李前宽导演溘然长逝,中国电影界无疑失去了一位极具艺术才华与历史格局的重要导演,但他对电影艺术的炽热之情以及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共和国情结却时刻感染着后人。今天,我们就以第十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导演曾为李前宽导演作的一首题画诗来送别他:


灵犀光影生妙笔,开国盛况彰不凡。

殊荣看淡非晕染,恰似春来料峭寒。

胸中甲兵抵千万,决战将军鬓已斑。

千磨万击还坚韧,此老笑处红云翻。


微信图片_20210816171459.jpg

尹力导演二〇一六年为李前宽导演造像作题画诗《红云》


这首诗既表达出同业之间知音般的惺惺相惜,也是对李前宽导演艺术生涯最好的总结。向李前宽导演致敬,李前宽导演,您一路走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