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爱情电影里见证时代的变迁

2021-08-22

今年8月,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办13周年,特此盘点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弘扬体育精神的中国电影,旨在回望银幕经典的同时,也对奥运健儿几十年如一日的拼搏人生致敬。

从梁祝双双化蝶而飞、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到《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再到西方文化之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传奇,古今中外,爱情永远是文艺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浪漫的爱情故事可以跨越时代和国家的限制,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永恒。


而自从电影诞生之后,爱情与这个新生的媒介结下了不解之缘,爱情电影所营造的浪漫幻想,承载了人们对于幸福的永恒向往,这些影片往往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带有冲破束缚,寻求恋爱自由的意愿。而电影诞生的初期,恰好是思想如火如荼传播的时代,民主自由解放的观念深入人心,电影作为艺术表达方式的一种,也就带上了这样的标志。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社会心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爱情观也在不同的时代中呈现不同的特征,而不同时代的电影,则是这些变化最好的纪录与见证。中国电影创作者如何在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纵观中国爱情电影发展历史,可见一斑。 



民国:对爱情的追求和自主


国产爱情电影起步于20 世纪 20 年代,但杜宇在创办了上海影戏公司后,拍摄的第一部长片便是爱情电影《海誓》( 1921) 。其后的国产爱情电影如汪福庆的《上海花》( 1926 ) ,谢云卿的《情海重吻》(1929 ) 等,都和《海誓》一样,歌颂人们对于美好婚姻爱情的追求,提倡个人情感的自主。其中始终被视为民国时期爱情片代表作的《太太万岁》,以一种轻喜剧的形式展现了中产阶级婚姻生活的风波,而影片的编剧正是以“才女”著称的作家张爱玲。这使得影片长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更为细腻真实。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355.jpg


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思珍总是在默默地支持着自己丈夫的创业,丈夫在陡然而富之后却有了外遇,婚姻生活开始动摇。然而在影片的结尾,生意失败的丈夫志远在律师事务所办理离婚时,突然良心发现,夫妻之间破镜重圆。电影描绘了大量的上海滩中产阶级的生活场景,其体现的是当时上海滩的生活方式和自由思想萌芽的思潮,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时代审美上来讲,其价值意义并未过时。同时,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则描写了思珍的弟弟思瑞与志琴这对违抗“父母之命”的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的故事。双线叙事通过对比反差营造出喜剧效果,同时也引人深思。张爱玲是一位以写作爱情悲剧著称的作者。《太太万岁》的内核是悲剧,纵使年轻人的爱情十分动人,但他们也将经历思珍和志远的“七年之痒”。正如同张爱玲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女人总是在一瞬间,从少女步入中年。但爱情并不仅仅是浪漫,爱人不得不经历的,是浪漫与温存过后的义务与责任。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地去爱。民国时期的爱情电影,无论是商业如《太太万岁》,还是艺术如费穆的《小城之春》,都围绕着激情与责任的主题,在二者之中,影片中的人物往往选择责任,这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对爱情的理性看待。


民国时期的爱情电影体现了当时刚刚传入的自由价值理念对中国年轻人爱情观的重塑,既有对爱情的自由追逐,同时又有对“爱情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性探讨。电影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它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又进一步传播了思想和文明。自由的爱情理念,以电影为载体传向大众。



建国后:走向革命的恋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个体的爱情升华成为宏大的、正气凛然的革命叙事。人物之间的爱情,更像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下的浪漫想象。如崔嵬的《青春之歌》(1959 ) 中,林道静和余永泽正是因为对革命道路的分歧而分道扬镳,林道静随后爱上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林对余的否定,其实就包含了一种道德警示与批判的内涵。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426.jpg


这一时期的爱情电影中,《早春二月》就是不得不提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影片一定程度上在美学上继承了民国时期文华公司的婉约风格,讲述了知识分子在面临革命时的迷茫与转变。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429.jpg


影片的女主角陶岚是一个活泼大方的少女,她不是《小城之春》中作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甘于“守活寡”的周玉纹,而是热情地阅读哲学著作,接受新知的冲击的新女性。她勇敢地拒绝了暗恋她的小镇首富钱正兴,爱上了外来的知识分子肖涧秋。与此同时,肖涧秋对于烈士遗孀文嫂的好意也不得不面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在影片结尾,陶岚的“消失”,意味着她和肖涧秋一样,选择了投入革命,投身集体。正如在影片中,肖涧秋说,“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早春二月》展现了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所面对的,个人与集体、人道主义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完成了由“个体爱情”向“革命爱情”的转变与升华。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432.jpg



80年代:爱情凸显思想解放


这一阶段爱情电影中已经出现了表现时代特色的甜蜜浪漫爱情, 但是在电影题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情节设置大都是青年情侣自由恋爱,经历家人阻挠而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关注人的感情、婚姻以及与之相伴的责任与道德。电影中, 男主人公的特点在于有志向, 踏实、勤学、苦干, 男女主人公身份突出于家庭背景的差距。电影突出表现了青年人对家人对待自己恋爱和婚事态度的重视和尊重, 反映青年人对真情的期待,  对“门当户对” 旧观念反感的同时强调爱情婚姻与金钱权势、阶级地位无关的主题,映照出思想解放的社会潮流。


《庐山恋》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之一。男主人公是共产党功臣的儿子, 女主人公是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的女儿。电影反映两个年轻人在祖国大好河山下自由地恋爱, 以及对真情的期待。影片以庐山的花径、仙人洞、含鄱口、芦林湖、白鹿洞书院、望江亭作为舞台,讲述长期侨居美国的周筠回到祖国庐山,并在这里邂逅了一段感情。影片通过“中华儿女”这一民族身份的认同,重新统合了几十年来的动荡所带来的情感的分崩离析,紧紧跟随着八十年代思潮解放、社会反思、伤痕修复的潮流。当张瑜饰演的周筠在清晨的树林里,教耿桦说:“I love my motherland, I love the morning of my motherland”(我爱我的故土,我爱我故土的清晨)时,他所说的不是“国家”,也不是政治,而是属于“中华儿女”这一身份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436.jpg


《庐山恋》对于80年代中国影坛的轰动是不言而喻的。这部在当时被称为“风景抒情片”的影片,如今看来其价值十分重要,两位主演张瑜和郭凯敏年仅23岁,是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青春偶像,其中由于女主设定为美国归侨的身份,在影片中一共换了43套不同的服装,这些服装均为剧组从香港精挑细选采购而来。除此之外,在这部影片之中也诞生了建国之后第一个银幕吻戏,成为当时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而在影片热映之后,庐山风景区也建立了一个至今只放映《庐山恋》一部影片的影院,并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同样也是一部紧扣思想解放时代大主题的爱情电影,他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审视社会、审视愚昧、审视人心理变化方面上。影片中的男主角本是一个上进的农村知识青年,因其民办教师职位被人顶替,便立誓要跳出农村,但当他如愿来到城里工作后,却迷失了自己,成为抛弃未婚妻的“负心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这一形象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评价“该片充满忧患意识,对于青年在社会上寻求的难处和追求的困惑做了深入的思考,在情感探求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矛盾性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它不仅是情感表现深度的创作,而且是时代风云的巧妙表现,但本质上是不离时代的人生情感精神的悲剧性深度表现,令人叹息也充满审美的感染力。”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440.jpg


八十年代的历史特征是思想解放,这些爱情电影都带有突破世俗和重返自由的时代特征。不管是《庐山恋》还是《人生》,都带着独属于这个时代鲜明的烙印。



90年代:爱情表达现实


这个年代的爱情电影趋向于表现现实的爱情, 将其融入大众生活中, 体现出电影生活化的趋势, 不再单纯是罗曼蒂克式的爱情, 表现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电影中男主人公是普通都市小人物的缩影, 人物的特征和境遇贴近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电影将青年人对浪漫爱情的憧憬与对现实生活的遗憾紧密结合起来表现, 涉及婚恋选择中的物质基础观念, 呈现出了都市情感中的希望、美妙、无奈与失落。这个时代的电影中轻微地触及和反映社会中诸如离婚、未婚先孕的现象, 逐渐弱化了对爱情婚姻中社会责任的表现。


而被大众视之为代表作的,就是冯小刚的《不见不散》。影片聚焦在漂泊于异国他乡的小人物身上,电影故事以移民美国后打杂谋生葛优饰演的刘元,与初来乍到美国的李清偶然的相遇相识为引,一段诙谐又不乏真情的爱恋便就此发酵开来。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443.jpg


《不见不散》中的刘元、李清,同冯小刚以往的《甲方乙方》《永失我爱》《大撒把》等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一道,构成了我国现代都市小人物的形象系列。在政治上,他们无权无势,但却“无官一身轻”;在经济上他们小有余钱,既无巨富的满足,也没赤贫的恐惧;在文化上,他们能说会道,侃侃而谈,虽不是大儒亦绝非“白丁”;在生活上,他们无拘无束,轻松自在,尽情享受世俗的乐趣,对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大胆的挑战和无情的调侃;在情节设计上,他们几乎全都是未婚青年,巧遇中一见钟情地相爱了。最后,或遗憾而去,或终成眷属,这给终日为生计而奔忙的观众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不见不散》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447.jpg


21世纪影片:爱情见仁见智


这个时期的爱情电影是多元的爱情体验, 多维的情爱展现。爱情电影的数量剧增, 风格呈现多元化, 喜剧、悲情、浪漫、荒诞风格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主人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个性突出, 形象鲜明。电影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不同的爱情观念,有些电影强调恋人间心灵的震颤与满足 (《第一次亲密接触》《绿茶》)以及对爱的专一、执著 (《现代爱情故事》《爱的是你》《追爱总动员》《非诚勿扰》《桃花运》),而另一些电影中恋人的关系突破了单纯的心灵间的沟通, 恋爱中的行为和态度相对随意洒脱(《意乱情迷》《桃花运》),还有一些电影剖析恋爱面对的社会现实(《追爱总动员》《桃花运》《非诚勿扰》)。而这个时期爱情电影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对爱情体验过程的描绘, 很少有提及作为恋爱结果的婚姻, 更没有表现家长对年轻人恋爱态度的参与。电影中对于爱情的表现更加细腻自由, 内容直面当下社会问题, 大胆地触及到社会中的多类人群、多个层面的议题。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451.jpg


而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是爱情电影的亚分支——小妞电影(Chick Flick),在这类影片之中,往往并没有激烈的两性冲突,但女主人公(往往是年轻女性)也并不是等待白马王子将其解救的灰姑娘。在“小妞电影”中,往往是一种两性平等的性别关系。


《失恋33 天》是最为典型的小妞电影,也是失恋治愈型电影的代表作。该片中白百合凭借黄小仙这一角色的塑造,成功成为中国电影的“小妞”代言人。影片中还塑造了王小贱、李可等典型人物形象,为剧情的发展奠定了人物基础。黄小仙的人物形象特征是自尊心强,在爱情中坚持自我与独立意识,重视爱情的同时也注重友情;李可在爱情观念上与黄小仙有着鲜明的对立,她崇尚物质高于爱情,而其友情世界中也充满了虚荣和嫉妒。剧情中两人的相互鄙夷可以认为是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在,也是小妞电影所要展现的女性主题所在,而原始的激励事件则是黄小仙与前男友陆然的分手。陆然因为忍受不了女友永远高高在上的态度和她那极度刻薄的自尊心而选择分手,并与黄小仙的闺蜜产生感情,男友和闺蜜的双重背叛让黄小仙一蹶不振。而在以王小贱为主的人群帮助下,最终一步步达到身心治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伴侣。


微信图片_20210823105454.jpg


我国爱情电影的历史是较为悠久的,但直到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它才开始了商业化、类型化的步伐。当代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以及电影产业化运作体系的完善,国产爱情电影终于实现了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类型化,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优秀中国爱情电影之中,以观众的审美品位为主导的类型化电影,通过不同视角和不断创新的创作手法,形成了多元、丰富的爱情片景观。


虽然这些盘点仅仅是中国优秀爱情电影中的一小部分,不过我们可以见微知著,在电影之中,看见各个时代的爱情。电影是艺术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理应与时俱进。电影的历史如滚滚车轮,相信下一个时代,中国电影会用属于新时代的语言书写新的爱情佳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