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尊重生命:国产灾难片中的人性光辉

2022-05-14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同时也是汶川地震14周年纪念日。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调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事实上,围绕着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这两大背景,中国电影史上也出现过很多与此相关的灾难电影。它们对再现灾难场景,传达灾难意识,激发民众追寻生命意义,传播先进事迹,以及科普自然灾害的危害,宣传防灾减灾知识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好莱坞商业大片对末世情结的过度渲染和对幻想性叙事情节的过分依赖,中国灾难片多取材于已经发生过的真实自然灾害及公共事件,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川航迫降等等。这些真实灾难事件和事件中的英雄事迹为中国灾难片提供了更具现实性的依托,它们不仅让电影的表达更加脚踏实地、更具时代意义,而且可以将叙事重点置于人性闪耀的救援之上,在契合大众审美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民族的正面形象。


拍好灾难片不容易,它在电影制作的“虚”、“实”两方面都有着高要求。“虚”的方面是,灾难片必须要投入大量金钱、人力制作场景特效;“实”的方面是,它要拍出人物在真实灾害情景下的真实反应。这就要求拍摄灾难片的剧组“硬件”、“软件”两手都要硬,要在各环节的策划执行上落实到位。不过,即使灾难片再难拍,多年以来依然有很多导演前赴后继,发掘灾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将一幕幕动人的温暖故事传递给观众。



初探与实验:国产灾难片的破茧崛起


1957年,石挥导演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海难为背景的电影《雾海夜航》,开启了中国电影人对这一电影类型的探索。仅仅两年之后,李恩杰执导的新中国第一部以空难为背景的影片《飞越天险》问世。这两部电影从海、空两个方面展现了“灾害发生”和“灾害救援”的过程。两部电影都遵循着“遇险-通报-上级果断下达指令-救援”这一叙事模式,且经过多年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1.png


改革开放之前,国产灾难电影一直在“小范围试水”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它们的数量才逐渐增多。第五代导演冯小宁在1990年执导的《大气层消失》可谓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其“脑洞大开”、带有科幻色彩的类型设定极具先锋意识,它也因此荣获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荣誉。

本片假设地球上方的臭氧层因被泄露的毒气破坏而逐渐消失,为了保护地球,一个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小孩意外成为了可以拯救世界的“小英雄”,他代表人类和小动物们一起,寻找污染源的确切位置,挽救地球家园。《大气层消失》是一部杂糅了儿童、科幻、恐怖、灾难等多种类型的电影,本片于当年上映时,就被冠以“实验先锋”的名号,现在重新审视依然天马行空、气质独特,是国产灾难片中难得一见的作品。




2000年,第五代导演张建亚执导的《紧急迫降》亦是国产灾难片中里程碑一般的作品,本片根据1998年中国东方航空公司MD-11 客机起飞后发生故障,成功迫降上海虹桥机场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本片非常客观地还原了那场民航飞机发现、排除故障的全程经过,影片紧张刺激之余,不乏幽默桥段:片中空难降临时,乘客们慌作一团,甚至还有男子一边大叫,一边在机舱里乱跑,一位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的老大爷,用手中纸扇猛击闹事男子腹部,便将他打回原位,动弹不得。类似这种紧张与趣味有机结合的情节在片中比比皆是,国产灾难片也从《紧急迫降》开始,逐渐走向类型化之路。



立体与多元:国产灾难片的积极转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产灾难片少了一些“宣教”与“刻奇”元素,转而更深入对人物的刻画。与好莱坞喜欢铺陈“大场面”的“排场”不同,国产灾难片在特技辅助下,把视角更多放在灾害中的每个“具体的人”身上,呈现出与冷冰冰的特效机器迥异的人性光辉。

冯小宁导演执导的《超强台风》中,史无前例的18级台风即将登陆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影片通过描绘该市的徐市长带领市委领导周密部署防台策略,表现出在大灾面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魄力和模范带头作用。本片虽然以“大人物”为主角,但是也没有把他们拍成“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当作“具体的人”来刻画。主角在超强台风面前会有一闪而过的惶恐,也会在忙完几个昼夜之后趴在桌子上打瞌睡,但在大是大非的决断面前,徐市长依然果决而勇敢,他一直是值得市民依赖的好领导。


在那几年的国产灾难片中,除了立体的领导形象,还有难以忘怀的平民形象,以及每一个经历过大灾大难的老百姓心中的伤痕。在2010年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中,电影的重心不是地震来临时,众人慌乱无措的逃生场面,而是用“23秒,32年”的宣传语带出这场大地震在每个经历者心中那经久不息的“余震”。

在大地震来临的时候,影片中的姐弟俩还是孩子,他们被同一块石板的两端压着,如果决定救其中一个,另一个势必要做出牺牲,徐帆饰演的母亲决定救男孩,这让最后意外幸存下的姐姐心里结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影片结尾,当姐姐与母亲时隔多年再相见的时候,所有的恩怨都被时间和愧疚的眼泪冲刷殆尽,这普通的唐山一家人心中的“余震”,终于平息。


《唐山大地震》荣获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新人四项大奖,片中普通人身上那质朴隽永的情感让每一位来观看电影的观众都抑制不住地“破防”。而当年它也以6.5亿人民币的票房,刷新了当时国产灾难片的票房纪录。

类型与平衡:新时代主流电影的灾难片呈现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嘱托,所以如今新时代主流电影要做的功课便是如何打通市场与主旋律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一部献礼片,既要输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也要在场面、特效等市场属性较强的环节上做得精细,让更好的“中国故事”能够真正地走出去。

从2019年至今,以《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峰爆》为代表的国产灾难片努力做到了“输出正向价值观”与“可看性”的平衡。

2019年国庆上映的献礼片《中国机长》在传承国产灾难片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新面貌”。《中国机长》根据川航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沿用了2000年《紧急迫降》的主流叙事策略。但是20年过去,《中国机长》已经由《紧急迫降》时的“等别人来救” ,变为“自救”。这种改变,既是商业类型片叙事所必需的技巧,也能体现出当下国人对“中国制造”的无限信心。


《中国机长》的导演是来自中国香港的刘伟强,因《无间道》系列电影驰名中外的他,在2017年至今的五年时间里接连奉献了《建军大业》《中国机长》《中国医生》三部新主流电影,且都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

请香港商业片导演坐镇新主流电影已经不是新鲜事,这样的尝试也是为了平衡新主流电影中“说教味”和“商业性”之间的关系。从结果来看,《中国机长》中大量惊险刺激的奇观场景很好地达成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刘伟强导演发挥自己过往成功商业片的制作经验,以此助推灾难电影走向类型化和市场化。

2019年暑期上映的《烈火英雄》,改编自报告文学作品《最深的水是泪水》,并由黄晓明、杜江、杨紫、欧豪等知名演员组成一幅生动的消防员群像。该片通过描绘滨海市海港码头油罐爆炸的危机事件,歌颂了广大消防官兵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影片在“火锅店爆炸”、“海港救援”等大场面上的运镜、剪辑、配乐都可圈可点,每场营救的动作戏都能做到干净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全片在歌颂英雄的同时,也把可看性做到了极致。

本片拍摄了灾难发生时的完整群像,不仅有消防员对抗火海的场面,也对逃散的民众做了着重刻画,两条故事线通过蒙太奇手法交叠在一起,让影片叙事的密度与广度大大增强,观众也能够更好地进入影片营造的空间中去。


2021年中秋节档期上映的《峰爆》是我国主流电影中难得一见的以基建战线英模人物为题材的主旋律商业片,该片由李骏导演执导,朱一龙、黄志忠、陈数领衔主演。《峰爆》主要的戏剧矛盾在于,在山体滑坡发生时,中铁建即将竣工的隧道与隧道旁云江县16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二选一”困境该如何破解。中铁建的领导当时就毅然决然地拍板,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中铁建的项目“哪怕再来个十年”都没有关系。本片没有着重刻画灾难场面,反而在文戏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铺陈立体,让每一个人物做出的每个选择都能达成自洽。

虽然本片对山体滑坡的特效呈现还有提升空间,但是全片体现出的“灾害之前,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以及基建救援人员不说豪言壮语,只是低头默默做事的务实作风,在巩固了国产灾难片已有的叙事脉络之外,又增添了几分纪实性。《峰爆》的问世不仅拓宽了国产电影的题材广度和表达范围,在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上也都有值得肯定之处。


可以说,以《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峰爆》等片为代表的新时代主流电影,为国产灾难片翻开了崭新篇章。


结语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相信今后的观众还会有很多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制作精良且具有中国人文特色、反映主流时代价值观的国产灾难片。越来越多有才华的中国导演,也会加入到灾难片的创作中来。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丰富复杂,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发生。国产灾难电影在保证影片质量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它的那部分社会责任,比如更加真实地呈现灾难面貌,加强观众的忧患意识,普及灾害自救常识。

不过,灾难片真正打动人的还是人性的光辉,灾害无情人有情,即使各种各样的突发灾害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面对危机和困境,电影中的英雄人物表现出的勇敢无畏的人性,还是会激励、感染一代又一代观众自立自强,尊重生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