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自己”的关系——第六届青葱计划“剧本工坊”导师顾小白专访

时间:2021-04-21

作为一位作品风格多样的电影人,顾小白老师的作品既有《人山人海》《红色康拜因》等在各大电影节上斩获奖项的艺术电影,也有《我是证人》这样的商业电影以及《白夜追凶》等爆款剧;他既合作过张艺谋、许鞍华这样的导演名家;也参与过新版《红楼梦》的改编,出演过《神探亨特张》......


作为在第一届时就担任过复审评审的“元老”,顾小白老师回归本届青葱计划,担任剧本工坊导师,为学员们的剧本创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和年轻人们互相学习,深入交流。


有着丰富多元从影经历的他会传授学员们哪些创作经验与实战技巧?时隔五年,他对青葱计划和青年电影人们有着怎样的感触?对于年轻从业者们,他又有哪些心态和观念上的祝福和期盼?


我们在剧本工坊火热进行之时,与顾小白老师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诚恳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与思考。



“回归青葱,教学相长”


Q:您在第一届青葱计划参与过复审环节的评审工作,五年之后非常荣幸能邀请到您再次支持青葱。这次出任剧本工坊的导师,有什么新的感触吗?


A:青葱计划我是第二次来,第一次是第一届,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元老”。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看这些年轻人的剧本,跟他们沟通交流,自己也会有很多启迪,甚至能让自己的创作变得更饱满,更丰富。


我认为我见到的所有创投以及挖掘新人编剧导演的扶持计划中,青葱是最为年轻人着想的,它确实推出了很多非常成熟成功的导演,比如第一届我认识的很多学员,现在已经成了这个行业里的主力,甚至是引领者。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很多作品也都成功拍摄完成,不管是文艺片还是类型片基本上都能达到80分甚至90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我也感觉自己更年轻了,真的有点像回到了我的青葱岁月,特别想看到在后续的青葱计划里出现越来越多更有激情、更疯狂的导演。


微信图片_20210414112616.jpg


“第一重要的是,你的剧本和创作者的关系”


Q:您在日常工作中会阅读到大量的剧本,什么样的青年电影创作者的剧本递到您手上,会让您觉得特别惊喜?您最关注新人剧本中的哪些部分?


A:对我而言,当我接触到一个新人的剧本,技巧不是排第一的。有些剧本好像很工整,也遵循了剧作法,第一、二、三幕都很完整,但对我而言,这不是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你的剧本和创作者的关系,我在其中能否看到巨大的激情或者独特性,如果这些都具备的话,后续才需要去靠技术手段,试着把这部作品做得达到100分或者90分。否则,虽然看上去完成了一个“花瓶”,但是它并不具备你的个人特色,那在我看来,这个编剧或者这个导演内心对这个行业不一定有足够的激情。


所以我每次都会问,你的这个创意或者写这个剧本最初的冲动和灵感是从哪儿来的,有很多人会答说“因为我看了某个电影”,或者认为一个新闻有意思就写了,但他始终没有找到和自己真正的关系。这样他可能会投入很多精力,但是做出一部很中庸或者说平庸的作品。在电影史上,我觉得最厉害的导演们,不管是特别商业的还是特别艺术的,他们电影的主题都是他自己欲罢不能的,必须要表达的跟自我的关系。


Q:这也就导致了“模式化创作”问题的存在?


A:嗯,可以这么说。我接触到的一些文艺片,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模仿,有些导演看了一些电影节得奖的电影,就认为他也可以拍一部类似的作品,但其实缺乏内心的自我驱动。在这样的创作动机下,一些年轻编剧和导演的作品,也有看上去深刻的主题表达,但都是为了深刻而深刻,或者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样最终永远都是一个照猫画虎的东西。当然,一开始,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年轻编剧或者导演要尽量规避这种单纯的模仿和借鉴。


微信图片_20210413134751.jpg


“内心那团火”


Q:您也是从青年创作者一路成长起来的,现在的电影创作环境和当年变化大吗?想请您和青年创作者们分享,如何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


A:如那句俗套的话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十年前、二十年前真的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是怀揣着“生活中不能没有电影”的激情来进入这个行业的。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任何平台让我们去参加一个编剧或导演的比赛,我们只能自发的,没有太多功利心地去在电脑前大量地写。我最早是写影评,在影评阶段可能就写了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那也是对以后做编剧或导演的积累,但现在的年轻人缺乏这个过程。


我认为现在的年轻电影人还是需要周星驰所说的“内心那团火”,这团火是保持创作激情的秘诀。否则你即便写了十个剧八个电影,仍然还是一个很麻木的创作者。其实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人想保持激情和活力都比较难,创作者要经常扪心自问,思考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现在我人到中年了,也一直在反思我的激情还在吗?我是不是已经变得相对麻木了?已经变得如我刚才所说的一个“熟练工种”,只是在完成一个个“花瓶”?我每次见到年轻人也会想到以前的自己,也会反问自己,这也是推动我自己反思的一个巨大动力,尤其是在中国目前整体的环境下。


顾.jpg


“做艺术,最核心的还是前期的积累”


Q:您的作品中有很多经典的人物角色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您认为在角色设计和故事架构方面有什么独到的方法或者技巧是值得分享的吗?


A:对年轻编剧而言,现在有大量的老师和讲编剧的书,比我们当年多得多,比如《救猫咪》、《故事》,我了解至少几十种这样从国外引进的书,这些书会教读者怎么把一个电影拆分成12个或者20几个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应该怎么铺陈、转化和套用。虽然我认为这些技巧对编剧是有用的,但某种程度上它也会伤害年轻编剧,导致他们的创作特别固化。这些理论、诀窍和技术,一定要在创作者有大量的积累和基本功的前提下再去看才会有用,如果照猫画虎,反而会使你的作品显得特别呆板,不够自由。


所以我认为做艺术,无论是电影、画画、音乐,最核心的还是前期的积累,而不是功利的技巧。你一定要先大量地涉猎别的东西,那些理论、诀窍、技术才能反哺你,你的创作水平才能真的得到进步。很多人都说导演编剧也属于匠人,真正的匠人也需要在前期大量地吸取营养。现在的年轻电影人对这个部分的理解可能还没有那么深入,他们或许要到了更成熟的年龄段才能明白。


另外,不要怕累,创作者一定要大量地写,大量地看,不仅是看电影,而是看所有对你创作有益的东西——这个是始终无法回避的。


Q:您早期的作品很多是文艺片,但近几年在商业类型片市场的尝试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对于不同类型剧作的把控,您有什么样的经验分享?


A:事实上,我是阴差阳错才做了很多偏悬疑推理的作品,这只是因为我当初刚好和做这些项目的导演合作。慢慢大众对我产生一种定性,似乎我更擅长做这些作品。但我认为类型真的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我一直强调的,和创作者内心的关系。


以导演李安为例,所有的类型他都拍过,科幻、武侠、爱情、家庭,你无法界定他究竟是不是个专注的导演。其实他所有的电影只专注了一个母题,就是“理智与情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困境里被世俗制约时,他该怎么样逃脱,该怎么样与这个世界斗争、共生,甚至是毁灭。他所有的电影其实都是在讲这个话题,他不断地变换类型,事实上也是试着将他一贯在表达的核心做得更多元,更丰富,而不是为了转变而转变。


微信图片_20210413134625.jpg


“改编要有独特的方向和人物”


Q:您曾经说改编经典要“创新”“提炼出不一样的视角”,您改编过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IP,请问您是如何做到创新并寻找不一样的视角的?


A:我仍然要重复这一点,要注意和创作者内心的关系。即这个主角或者是主题究竟能不能令创作者真正感同身受,或者感到困惑,想去深入研究。


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原创还是IP改编还是来自一个真实案例,最终你都会有独特的方向和人物。有很多改编自真实案例的电影,还不如纪录片或相关的新闻报道精彩。这是因为它们的创作者被表面的猎奇,或者是自以为有商业性的东西带偏了,最后的成品反而不伦不类,远离了最原始的闪光点和宝贵的东西。


微信图片_20210413134826.jpg


“编剧是在隧洞里不断前进和发掘的人”


Q:您在之前的媒体采访中说过,“编剧是在隧洞里不断前进和发掘的人”。能谈谈您对剧本创作的这个注解吗?


A:我认为无论多成熟,技法多高,你永远还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在隧洞里挖矿的人,找到一个成长的出口,找到那个光芒,否则你仍然会变成你不想成为的那个人。


我还想跟这些年轻的编剧,导演强调的是,在剧本阶段尽可能不要满足,编剧永远可以把自己的剧本修改得更好。现在无论成熟的导演还是很多年轻导演,在写剧本的阶段会被资本催促,比如说演员档期有限,需要尽快开拍,这是这个时代的某种时代病导致的。但是我仍然强调,要尽量在剧本阶段不断地把自己逼到极限。


Q:听说您有一套“务虚”的创作习惯,可以与青年创作者们再分享一下吗?


A:创作者有时候会隐隐约约觉得一个故事里有一个情感或者主题是吸引和打动自己的,但是有时候它可能是一个假象,你会陷进去,你的冲动或者激情可能也是假的。


所以我认为在决定写这个东西之前还是要把主题提炼得特别极致或鲜明,然后跟自己的内心特别紧密地对接。在这之后你再进入这个务虚的过程中,去看和这个主题有关的书——不一定是小说,可能也是哲学甚至是经济学方面的书。这个前期阶段的务虚能让你的剧本真正走得更深,走得更远,也走得更符合你自己的路和方向。现在这个年代,我认为越来越少人会做这样的事情了。但我最早接触的导演,比如蔡尚君和张艺谋导演,前期的“务虚”都做得特别扎实,特别漫长,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半年,之后才进入剧本写作,那样你会真正清醒地知道之后的剧本要什么。我认为现在大多数的项目最终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在初期想明白要做什么,或者说“哎,反正就是个活”就做完了,导致越来越少的精品出现。


只有挖掘得足够深入和透彻,接下来你才应该通过编剧的技巧,通过导演的手法,所谓的“接地气”也好,所谓的把它做得“更类型,更商业”也好,去完成作品。


返回